精选马革裹尸的意思106句文案
知人之明的意思
1、知人之明的意思和拼音
(1)、人都应该有自知之明,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做自己。
(2)、(言多伤行):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
(3)、(廉隅细谨):廉隅:本指棱角,比喻品行端正,有志节。比喻品行端正,有志节,做事细致谨慎。
(4)、(诡谲无行):诡谲:欺诈;无行:无德行。形容欺诈成性,品行不端。
(5)、(出处)宋•范仲淹《上吕相公书》:“是则系国家之安危;生民之性命;某岂可不自量力。”
(6)、(取友必端):取:选取;端:端正。正派的人选择朋友必然端正。形容选择朋友必须是品行端正的人。
(7)、(出自)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九:"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
(8)、(大行受大名):行:品行,德行。有大的德行,一定有大的名声。
(9)、(砥身砺行):犹言砥节砺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
(10)、(译文)“这可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人民的姓名,我怎么可以不估量自己的能力呢?”
(11)、(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12)、(木秀于林):秀:出众,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树。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13)、(铜臭薰天):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铜钱的臭味。常用以讥讽有钱人品行不端。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14)、诸葛亮写过一篇文章《知人性》,文中提出“知人七法”。诸葛亮一生识人的最大收获恐怕就是刘备。刘备生性良善,“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15)、(知人之明):明:指眼光。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16)、(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7)、(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18)、(好汉惜好汉):惜:爱惜。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
(19)、(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20)、(丧伦败行):丧:丧失;伦:人伦;败:败坏;行:品行。丧失了人伦,败坏了品行。
2、马革裹尸的意思
(1)、(狗彘不食):连狗猪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极端恶劣。
(2)、(德高毁来):品德高尚却招来毁谤。形容坏人总是嫉妒和毁谤品行高尚的人。
(3)、(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秀:出众,突出;摧:摧残。高出森林的大树总是要被大风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
(4)、(品貌非凡):品貌:人品和容貌;非凡:不同寻常。品行相貌都超出一般。
(5)、(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6)、考生甲一看就脸色大变,然后快速离去。考生乙皱眉思索一会儿,也怏怏的离开了。后来考生甲就被钦点为状元,乙为榜眼。众臣不解,皇帝说我这个对联看似简单但却包含了金木水火土(偏旁),实属难对。甲一看便知,才高于乙。
(7)、知人之明:意思就是他有着洞察发现人才的聪慧头脑。属于褒义词。
(8)、(学行修明):修明:昌明。学问和品行都很出色。
(9)、(行比伯夷):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10)、(铜臭熏天):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难闻的铜钱气味。常用以讥刺有钱人品行丑恶。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11)、(示例)“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12)、(砥砺名行):砥砺:磨砺;名行:名誉和品行。砥砺磨炼自己的名誉和品行。
(13)、(君子之过):过:过错。品行高尚的人犯错误就象日蚀和月蚀,别人看得很清楚,只要改正,别人仍然敬仰他。
(1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要准确了解一个人,应该从细节、小处入手,时间会告诉你谁是你真正可以信赖的人。知人之明是一种成熟,是经验的积累。有知人之明的人不会仅凭别人的一面之词、自己的一面之缘就对他人下判断。
(15)、(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16)、诸葛亮:人要有三明---先见之明、自知之明、知人之明
(17)、(行比伯夷):行:品德;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品行可与伯夷相比拟。形容品德高洁。
(18)、(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19)、古人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论做人还是做事,眼光要长远,要有预见性。聪明人看得懂,精明人看得准,高明人看得远。没有远见的人只能看到眼前,而有远见的人会看到将来可能存在的机会并积极做好准备,要知道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0)、(狗猪不食其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3、知人之明的意思解释词语
(1)、(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2)、(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3)、(芒寒色正):指星光清冷色纯正。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
(4)、(误杀好人):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5)、(德浅行薄):行:德行、品行。指品德、操行浅薄。
(6)、(禽兽不如):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7)、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8)、(绝德至行):绝、至:极,尽。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行。
(9)、(人以群分):人按照其品行、爱好而形成团体,因而能互相区别。指好人总跟好人结成朋友,坏人总跟坏人聚在一起。
(10)、(善人能受尽言):品行好的人能接受别人的意见。
(11)、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将领士兵,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
(12)、(狗鼠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3)、(诡谲无行):诡谲:欺诈;无行:无德行。形容欺诈成性,品行不端。
(14)、(砥廉峻隅):峻:高峭。通过磨砺,使可分解更加分明。比喻磨炼自己使品行更加端正。
(15)、(释义)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16)、(出处): 《后汉书·吴佑传》:“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
(17)、(狗彘不如):彘:猪。形容品行卑劣到连猪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18)、(言多伤幸):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使品行受损害。同“言多伤行”。
(19)、(顽皮赖肉):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也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同“顽皮赖骨”。
(20)、(大人君子):大人:古代尊称;君子:指品行好的人。指才德兼备的人。
4、知人之明的意思和造句
(1)、(释义)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2)、(高躅大年):躅:足迹,引申为行为,品行。品德高尚而年纪高迈。
(3)、樊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知人”。知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苏轼曾说“欲立非常之功者,必有知人之明”,在日常生活中,知人之明有助于帮助我们在茫茫人潮中找到心灵相契的朋友。
(4)、(译文)“能看出别人品行才能的人,是睿智的;能了解自己优点缺点的人;是明白人。”
(5)、(声华行实):垢:声誉;华:显耀;行:品行;实:朴实。形容声望很高,品行朴实。
(6)、孔子说他没有见过有自知之明、有错即改的人。
(7)、(禽兽不若):连禽兽不如。形容人格低下,品行极坏。
(8)、(正人君子):旧时指品行端正的人。现多作讽刺的用法,指假装正经的人。
(9)、(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主观不虚心。
(10)、有自知之明的人常常转动心中的明镜鉴照自己。
(11)、(山不厌高):山不嫌其高。比喻品行越高尚越好。
(12)、(清清白白):品行纯洁,没有污点,特指廉洁。
(13)、(狗鼠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14)、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15)、(知人之鉴):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16)、(目无流视):眼睛不往四处看。形容人品行端正。
(17)、(铜臭薰天):铜臭:铜钱的气味。充满铜钱的臭味。常用以讥讽有钱人品行不端。也指贿赂公行,败坏风气。
(18)、(顽皮赖骨):①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②指品行不端、无赖狡诈的人。
(19)、(知人之鉴):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同“知人之明”。
(20)、(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5、知人之明是什么短语
(1)、出处:《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之明,方能自知之明;自知之明的人,才能有大作为。”
(2)、(方正不阿):方正:品行正直;阿:阿谀,诌媚。指为人品行正直,不逢迎诌媚。
(3)、(砥节厉行):指磨砺操守和品行。同“砥节励行”。
(4)、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
(5)、(宁可清贫,不可浊富):清、浊:指品行的好坏。宁可清白的贫穷,不愿污浊的富有。
(6)、(知人则哲):指能鉴察人的品行才能,即可谓之明智。
(7)、(狗彘不食汝余):食:吃。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的品行极其卑鄙龌龊。
(8)、明:看清(明白)事物的能力。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9)、[典故出处]汉·荀悦《汉纪·成帝纪》:“治天下者,曹贤考功则治,简贤退功则乱,诚审思知人之术,论才选士,必称其职。”
(10)、(篱牢犬不入):篱笆编得结实,狗就钻不进来。比喻自己品行端正,坏人就无法勾引。
(11)、(示例)“他很有自知之明,父子俩作恶多端,神人共愤。”——高阳《草莽英雄》第十三章。
(12)、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来看我,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3)、《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14)、(译文)“凡是争斗的人都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15)、(萧敷艾荣):萧、艾:艾蒿,蒿草;敷、荣:开花。指蒿草长得很茂盛。比喻才能低下,品行卑劣的人一时得势。比喻小人得志。
(16)、(误杀好人):好人:品德好、行为端的人。过失地杀掉品行好的人。
(17)、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8)、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善良、守节不逾的大臣,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19)、(示例)阁下既无知人之明,现被众叛亲离,也属理所当然!
(20)、(萧敷艾荣):萧、艾:艾蒿,蒿草;敷、荣:开花。指蒿草长得很茂盛。比喻才能低下,品行卑劣的人一时得势。比喻小人得志。
(1)、(示例)他对这个任务很感兴趣,有心主动接过来,又怕别人笑他不自量力。
(2)、(玉洁冰清):象玉那样洁白,象冰那样清净。形容人心地纯洁,品行端正。
(3)、(退食从容):指官吏品行节俭正直,仪容从容自得,可为楷模。
(4)、(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用卑劣的心意去猜测品行高尚的人。
(5)、(木秀于林):秀:出众,突出。高出森林的大树。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也措指新人新事刚刚出现。
(6)、(阳煦山立):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