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的故事出题及答案103句文案

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

1、孔子的故事题目及答案30道

(1)、——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了双眼,孔子错怪颜回就是例子。有时眼见并不为实,要深入地考察研究。

(2)、孔子活了73岁,比起他的同时代人,他享年很高。老夫子长寿,和他的一套养身之道有关。首先,他的心胸比较开阔,他的抱负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对个人生活要求不高,他曾说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孔子来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其乐亦在其中。对于搞歪门邪道而得到的富贵,则视若浮云。其次,他很注意饮食卫生。对于腐败变质的食物,他一概不吃。他吃时不与人交谈,就寝时不同人说话。最后,他爱好文体活动,会射箭、驾车、爱唱歌,最喜爱的乐章是"韵乐"。他还会弹琴,而且有一套演奏器乐的理论。

(3)、最为过分的是,道家还指出一点,“老子化胡”这事儿最早可不是我们道家说的,是你们佛教说的:据说佛教刚传入中土时,为了便于推广,曾主动提出释迦牟尼就是老子……

(4)、故事背景是“孔子厄于陈”,就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出了意外,整个团队断粮了,眼看就要玩儿完。就在大家虚弱等死的时候,宾馆来了位不速之客,是个全身漆黑的大高个,还带着顶很高的帽子。

(5)、看官,你道是何故事?原来,孔夫子与子路,恰如唐玄宗与孙悟空,路途辗转,亏得一个勇悍徒弟形影相随、鞍马效劳,保护师傅周全。这一日,孔子行于山中,让子路找水,子路奉命来到水边,不料遇到一头猛虎。老虎没料到,子路比它更猛。一番激战后,子路不但战胜了老虎,还把尾巴揪了下来,并当成纪念品揣到了怀里。

(6)、先说故事。孔子在去陈国的路上,遇到两女采桑。看到这温馨一幕,孔夫子情不自禁,出一联云:“南枝窈窕北枝长”,不料采桑女紧接着把诗续了下去。光续不要紧,关键是续的内容,充满了不详之音:“南枝窈窕北枝长,夫子游陈必绝粮。九曲明珠穿不得,著来问我采桑娘。”

(7)、(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残暴的政令。”孔子说:“年轻人要记住这件事,苛刻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啊!”

(8)、首先,“老子化胡”得到了历史书的承认,并且越写细节越多,越写越像那么回事儿:“国王夫人,名曰净妙。老子因其画寝,乘日精,入净妙口中。后年四月八日夜半时,剖左腋而生,坠地即行七步。于是佛道兴焉。”这细节就问你怕不怕?

(9)、当初,子路在卫国。卫灵公有位宠姬叫作南子.灵公的太子蒉聩曾得罪过她,害怕被谋杀就逃往国外.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让公子郢继承王位.公子郢不肯接受,说:"太子虽然逃亡了,太子的儿辄还在."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留在国外,不能够回来.这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采邑的长官.蒉聩就和孔悝一同作乱,想办法带人潜入孔悝家,就和他的党徒去袭击卫出公.出公逃往鲁国,蒉聩进宫继位,这就卫庄公.当孔悝作乱时,子路还有事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立刻赶回来.子羔从卫国城门出来,正好相遇,对子路说:"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遭受祸殃."子路说:"吃着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子羔终于离去了.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开了,子路就跟了进去.找到蒉聩,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子路说:"大王为什么要任用孔悝呢?请让我捉住他杀了."蒉聩不听从他的劝说.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到台下去攻打子路

(10)、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1)、《论语?微子》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12)、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13)、孩子们穿越时空与圣人对话,邓文彦《跟着孔子学做“仁”》:“礼”与“仁”其结合妙不可言,又难如登天。孔圣人将其之完美结合,达伟大地步。他的一生,其君子之道达巅峰,到辉煌。与孔圣人学“仁”“礼”,学有所成,则成君子。肖米儿《我也想是小“孔子”》:我也想像孔子一样,勤奋好学,可勤奋好学哪那么容易呀!早上起不来,晚上不想睡。在班上看到小玩意儿就不心思上课了。哎哟喂!孔子是怎么做到的?自己博学多艺不说,弟子还那么出色,我也想成为孔子的弟子呀!张怡琪《孔子,我想对您说》:在这个二十一世纪,琪曰:二十世纪,好书,鲜矣!赵雨涵《有读心术的孔子》:赵曰:孔子,慧也,世称伟人,公于世人。有读心之能也,于慧。

(14)、“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15)、另一个学生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回答同一个问题却有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孔子告诉他,这是因为这两人的性格不同。子路一贯好强,所以要抑制他一下;而冉有一向胆小怕事,所以要鼓励他,让他大胆地闯闯。(《论语,先进》

(16)、船到河心,突然大风骤起,木船在波涛中颠簸摇晃,船儿忽高忽低,象一个醉汉似地立不稳,一船人都失去了重心。整船人和马车经不住这种颠簸,伴着风吹浪涌,船一歪,就翻落到河中。孔子师徒等人众都成了落汤鸡,掉入水中,衣服全湿透了。人落水问题还不太严重,这时的南方还不冷。可惜了我的那些书,孔子喊道:“快救我那些书!”

(17)、从回目可以看出来,这次子路仍然是C位角色。

(18)、金秋十月,丹桂飘香,麦浪翻滚,稻谷金黄。孔子带着子路、子贡、颜回等高足,沿大别山经邾国准备前往郢都。他们乘着马车,奔驰在古栈道上。沿途风光,饱览无余:农夫在田间荷锄劳作,牧童在山间牧牛牧羊。一条条河流弯延曲折,清澈见底;一行行树林绿荫遮日,一片片竹林随风摇曳;一座座村庄紧密相连,阡陌交通,鸡犬之声相间,间或听到悠扬的笛声在空中回荡。天黑了,他们便寄居在附近的村庄,或者找村民了解当时的历史掌故、风俗人情,搜集民歌、民谣,或者举办讲坛,探讨宣讲高深的“仁、义、礼、智、信”之道。有时也在某个村落驻足三天以采风。

(19)、“天上的星星浩如烟海、多如牛毛,怎么数得过来呢?”孔子为难地说。

(20)、采桑女慷慨地给出了解答:“用蜜涂珠,丝将系蚁,蚁将系丝,如不肯过,以烟熏之。”平心而论,这个主意的确精妙。

2、孔子的故事出题及答案

(1)、更有甚者,清人写了本怪力乱神之书,取个书名偏偏就叫《子不语》,部分内容那是相当粗俗。这样的一本书,竟然从乾隆到民国,畅销不衰,俨然“文学名著”。没办法,淳朴的老百姓们别的都可以商量,就是这点念想戒不了。

(2)、二四 孔子归鲁后的政治言论和政治态度/86

(3)、偏偏在孔子的版本里,作为当事人的孔子却无法破解这道题目,反而必须求助于“采桑女”。别人都是智慧的化身,唯独孔子是愚钝的“求助者”,黑得有多明显,就不需要多解释了吧?

(4)、孔夫子终于说出了那个扎心的答案:下士杀虎捉虎尾。这正是子路打虎的方式。子路的心情非常失落,我们绝对能够理解。因为按照一般人的心理,不高端甚至连中端标准都达不到,其实我们都能接受,但我们往往很难接受“低端”。

(5)、就好了,过往行人就不会如我等受涉水之苦了!”

(6)、因此,虽然没有任何证据,但我忍不住脑洞了一下:孔子穿九曲珠的故事,最初极有可能是道教编出来的,而且心机极深:一方面,把释迦牟尼换成了孔子,绝对不给佛教打免费广告。另一方面,把孔子描述成一个闲着没事调戏农村妇女、关键时刻却一筹莫展的愚钝之人,沉重打击了儒家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7)、不同的宗教(如果把儒教也看成一个教派的话)之间其实也无法跳脱“同行是冤家”的魔咒:你的信徒多了,我的信徒就少了,政府推崇你了,很可能就冷落我了。在这种切身利益面前,斗争甚至厮杀都是很难避免的。

(8)、《史记》载:“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并进行了一番对话:“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与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9)、孔子听了,恍然大悟,对自己的观察错误,反而愧疚,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10)、这是什么意思哩?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这个孩子,是水精之子,天生有圣德,但生在衰世,只能做内圣之王”。所谓内圣之王,即没有王位的素王,即:没有土地、没有人民,但只要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权势就永远存在。

(11)、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和蔼地对项橐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要不耻下问。”

(12)、第无论谈孔子的历史地位也好,无论谈孔子的具体贡献也好,我们一定要避免个人崇拜。这不只因为个人崇拜是不应该的,是会产生毛病的,而且因为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首先是不合乎事实的,是不科学的。孔子无论有多高的成就,是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分不开的,而社会的发展首先是广大劳动人民所推动的。孔子的出现也不是孤立的现象,就像同时的政治家子产、晏婴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相近的才能(虽然发展的方向不同);就像同时的普通人长沮、桀溺等,也已经具有和孔子对社会变动同等的关切(虽然看法不同);就像“士”这个阶层,当时一般也都在活跃着——他们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里呵。孔子一生经过了一些发展,这些发展也都步步可寻,都和他的丰富经历、刻苦努力分不开,而这些丰富经历、刻苦努力,也只有在他那特定的历史阶段中才有可能实现。决不能把孔子当作奇迹!

(13)、(1)(        )的孔子(苦难、温和、好学、勤奋、豁达、智慧、坚定、包容、活泼……)

(14)、第一次,是孔子出生的时候,有一麒麟降临在孔家的宅子里,并吐出一块玉书,上面写道:“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征在贤明”。

(15)、这句话充满了杀气。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孔子事先知道水边有虎,也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孔子有弄死子路的动机,但对子路来说,这些都不重要,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理智。子路甚至拿起石盘——石头做的餐具,很可能就是他取水的工具——要击杀孔子。

(16)、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17)、故事的结局是:子路放下凶器,转身离去——他彻底被自己的老师征服了。

(18)、也就是说,这个鱼精奉献了自己生命,帮孔子团队卖过了生命中最大的一个坎儿。这是什么精神?同志们,这就叫“鳀鱼精神”啊!

(19)、本次读书会用了两节课,孩子们非常感兴趣,中间还不肯下课,徐老师还请刘轩记下了这次课堂实录。下面便是刘轩同学整理的课堂实录:

(20)、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为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地化解了。

3、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和答案

(1)、这位不速之客不理问话,兀自嗷嗷乱叫,一看就不是善茬。子路能惯着他吗?立马与之搏斗,奈何斗他不过。孔夫子作为教练,在旁边观察出破绽,临场指挥子路攻其弱点,最终将来人扑倒在地。原来并不是人,而是一条大鳀鱼,长九尺余。怪不得戴着大高帽子呢!

(2)、长沮、桀溺虽归隐山林,但并不闭目塞听,他们知道:鲁哀公曾问过孔子:“鲁国之乱,源于季氏,大家都明白,然而,为何越明白越乱呢?”请孔子指点“迷津”。孔子当时答道,“因为你只是明白一国、一人,而不明白天下。”可见孔子是知而不迷。长沮的话中隐语:孔子既知鲁之“迷津”,也必知楚之“迷津”,故不以渡口相告。孔子一行只好找别人打听。他们来到渡口,见有一老翁在摆渡。子路说:“船夫,请将我们渡过河。”

(3)、小孩说:“天文地理无所不知。那我问您,您有多少根眉毛?”

(4)、儒、释、道三家中,大部分时候,道家的处境都是最为艰难的。想想看,左边是儒家,孔子一手所创,万世师表,人才辈出,从民间到朝廷,都推崇备至,天然强势;一个儒家尚且难以撼动,半路又强势杀出一个外国教派,人家用让人目眩神迷的故事传教,并且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彻底的本土化,一下子就征服了无数善男信女的心。你要是道教,你能不急吗?

(5)、最可怜的是子路,他抱着个石盘,脑海中盘旋着三个难以解释的复杂问题:“我是谁?我在哪?我抱着这个石盘子干啥?”

(6)、司马迁《史记》有云:“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公元前489年,楚、吴两国陈兵陈国,两军对峙、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负函(今河南信阳)成为前线。居于负函的孔子师徒不得不告别于对他们礼遇有加、勤于问政的楚大夫叶公,接受楚昭王之聘,准备前往楚国都城郢都。

(7)、可以普通,可以平庸,可以一般般,怎么能低端呢?我打了一只虎,你说句贱兮兮的“ interesting”我勉强可以忍受,但你总不能说我“low”吧?

(8)、孔子到了陈国,果然被围断粮。此外,对方给孔夫子出了个难题,果然如桑女所言,让孔夫子穿“九曲明珠”。一般的珠子的眼儿,是一条对穿的直线,淘宝上卖串的一天都能穿一大堆,而“九曲明珠”顾名思义,它的眼儿不是直线,而是在珠内形成复杂的曲折通路,孔子不会怎么办?只能求助之前的采桑女。

(9)、也许是出于报复心理,子路动手前再次发问,不过这次的问题不再是杀虎,而是杀人。面对这个能够打死老虎的暴怒中的徒弟,孔子该如何化解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危机?还是用歧视链。

(10)、附录: 李长之和他的《孔子的故事》/133

(11)、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12)、所以,即使李长之写得这么严肃、严谨、一丝不苟,书名最终还是《孔子的故事》。题目告诉我们尽管李长之在还原真实的孔子这件事上,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记叙的也只是他理解当中的孔子。

(13)、但是在这本小册子里是不是就要“给以总结”呢?不能够。这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有限,没有能力做这个工作的缘故。就是前面所讲的故事,也只能是从作者的思想水平出发而编述下来的,在选择取舍之间,在解释评论之间,错误一定难免。写出来,也只是请读者指教!这不是客气话,是实话!因此,也就谈不到什么“给以总结”了。那是要留待更辛勤的、更精通的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工作者来完成的。

(14)、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15)、但我现在特别喜欢“孔子是一个伟人吗?”这个问题,我并不是要把伟人拉下神坛,并不是想怀疑一切。

(16)、在众人的一番折腾下,马车被推上了岸,书也被捞上来了。但是,那些书全被水浸湿了。孔子心中焦急,四处张望,欲找一个晒书之所。还是颜回年轻,眼尖,“瞧!对岸有一座山丘。”那座山有300多米高,四面无倚,独凸而立,顶部平坦洁净,足有二亩见方。孔子憋皱的眉头舒展了,此时秋高气爽,阳光直照山头,很好晒书。弟子们很快将被打湿的书搬到山顶,铺开晾晒起来。周边也没有什么人,子路、子贡、颜回也不顾斯文,脱掉长衫,拧干晾晒。

(17)、这两个问题并没有什么生僻词汇,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问。它在提醒我,作为一个读者,在看传记时,应该有怎么样的立场。

(18)、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最后,孔子通过反复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19)、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4、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1)、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写一则读后感。以前,我们也读过很多书,也写过读后感,但都是以不同形式完成的,没有把读后感这个概念正式提出来,这次,我打算从《孔子的故事》的读书会中完成本次习作,穿越时空,学习经典,与圣人对话。

(2)、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3)、孔子出生的时期,在公元前6世纪中叶,正当中国历史上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中期。这时的中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冶铁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公元前513年晋国用铁铸刑鼎就是一个例证;一般生产工具——农具、手工工具,大致已用铁制,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黄河中下游广大的土地被开垦了,森林等富源也有被开发的可能了。手工业则逐渐走向专业化。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也发达起来,当时像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子贡)、曾为越国上将军的范蠡,都以经商致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标志着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4)、(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5)、佛教的魅力有目共睹,黑是不可能黑的,一辈子都不可能黑得掉的。那怎么办?道教来了个釜底抽薪,直接发通稿,内容是:根据我们的研究,有确凿证据表明,佛教的释迦牟尼,其实就是道家的老子。

(6)、从理论上来看,它是“胡萝卜加大棒”政策的典型应用,蜜是胡萝卜,烟是大棒,威逼利诱之下,不怕可怜的蚂蚁不为人所用。

(7)、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8)、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是正如嵇文甫同志所说:“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9)、在包括今天在内的数千年历史长河里,在绝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孔夫子都是个优秀到无以复加的伟大人物:他是宇宙开辟以来绝无仅有的渊博天才、万古长夜中点亮烛火的启蒙者、深谙教育本质的优秀老师、拥有伟大人格的道德楷模、开辟儒学的大宗师……

(10)、         13949811012孙老师

(11)、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是在孔子去世前。当时孔子正在编著《春秋》,这里补充一下,《春秋》又称《春秋经》、《麟经》或《麟史》等。

(12)、第在孔子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些具体贡献,如教育事业、编写历史、整理诗书上,在孔子个别有价值的言论(包括着智慧和经验)上,在孔子本人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积极态度上,大多数现代学者几乎没有异议,我认为这也就是应当肯定下来的东西。所以,所谓对孔子也还不能“给以总结”,并不等于对孔子来一个“不可知论”。我们应该把可以肯定的东西和还在争论的问题分别开来。

(13)、一天一晚,为幸福人生种下16棵品格种子,收获良好关系。

(14)、记得有一次颜回与子路陪侍在孔子身边时,孔子曾问他们有什么追求。颜回说“无伐善,无施劳”既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也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平平淡淡就好。颜回的一生是安贫乐道的。“一箪食,一瓢钦,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还会在乎自己死后葬的是棺还是椁吗?他曾向孔子请教“仁”的道理,孔子说要做到仁就要求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礼,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别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了。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依靠别人呢?

(15)、第二次关联,是孔子成为大贤者之前。孔子梦见一股赤色的烟雾从地里腾起,又梦见一只麒麟徘徊不前。

(16)、在话剧《孔子》最后一幕,孔子完成《春秋》编纂,对弟子们说:如果你们的颜回师兄在。。。(仲)由师兄看到这一幕。。。。。说明在这时候,两个得意弟子已经不再人事,那么,两人是怎么去世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孔子的两个得意弟子之死。

(17)、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18)、佛教于东汉传至中土,到魏晋六朝达到传播的巅峰,可以想见,这则佛本生故事,应该就是在那段时间进入了中国人视线的。

(19)、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

(20)、在这个故事中,子路同学成功收获了“第二滴血”,恭喜恭喜,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这段故事有着一个极其崇高的主题:“天之未丧斯文”。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连妖精都愿意帮你,即便死在你面前也是以海鲜的形状。

5、孔子的故事有哪些题目呢

(1)、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2)、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3)、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4)、孔子恍然大悟,原来点拨他的贤者就是麒麟。从此他精研这三部经书,终于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儒。

(5)、古时的书,其实都是一些竹简上刻或书写的篆字,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都在其以后许多年。

(6)、子路急步来到前边的村庄,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屋里织布。子路恭敬地说:“大婶,请向你借一件东西。”那女子还未等子路把话说完,已转身从里屋拿出一把锃亮的斧子,“给你!”子路惊呀不已,她怎么知道这是要借用斧子!妇人微笑着说道:“你不是要借一个“东西”吗?‘东’是东方甲乙木,‘西’是西方庚辛金,斧柄是木做的,斧子是铁做的,‘金’乃铁也。你是要借斧子吧!”子路拿着斧子跑回停车处,并将刚才的事情诉与孔子。

(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8)、子路说:“你这是什么城池,只是小孩的游戏!”

(9)、(4)也谈论语(我说“君子不器”,我谈“学而不厌”、我谈“中道而废”)

(10)、这个故事是众多“佛本生故事”中的一则。原来,释迦牟尼成佛以前,还无法跳出轮回,需要经过无数次转生,才能成佛,而他转生的故事,就叫“佛本生故事”。虽然大量的故事都被统称为“佛本生故事”,但所谓佛本生故事,很多都是来自古印度已有的民间传说,最初的传教者只是把故事中的主要角色指定为佛而已。

(11)、子路不仅未问到津口,反而还遭一番奚落、教训,沮丧地回告孔子。孔子听说后,怅然长叹。说道:“人是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怎么能够隐居山林,置天下的黎民苍生于不顾,而终日与鸟兽为伍呢?如果天下太平的话,那也用不着我孔丘四处奔波了。”

(12)、先讲一个书里特别有意思的故事。按照章回体小说的格式,我给这个故事取了个回目,叫《猛男子心碎歧视链,孔夫子嘴炮训逆徒》。

(13)、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作为一个读者不要简单地相信,不要一味地接受,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有自己的思考。当你认同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忍不住怀疑了,引用了很多史料的传记就是可信的吗?如果所引用的资料的本身就出问题了呢?例如《史记》《孔子世家》,虽然是重要的历史文献,写作年代离孔子要近很多,但也有300多年。这里面很多都是司马迁的猜测和判断,他写的孔子就是真实的孔子吗?

(14)、孔子宽解道:“天降大任于我等,实现周礼,天下归仁,任重而道远。忍饥挨饿,受苦受难,在所难免。我们必须坚韧弘毅,矢志不移,死而后已。”

(15)、子曰:父母者,衣食也。父母从小抚育儿女,衣食住行、吃喝拉撤、教育成人、传道授业,那样不操心!父母当然亲。

(16)、很多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要客观地跳出成见,才有机会接近真相。

(17)、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折腾,孔子站在山顶,俯瞰潺潺流水,不禁仰天长叹道:“美哉水,洋洋乎!可惜的是这儿没有桥,此处要是有一座桥

(18)、他的问题是什么?——你相信这本书所说的是事实吗?你觉得孔子是伟人吗?

(19)、        13193434141翟老师

(20)、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1)、有本书叫《冲波传》,被李剑锋老师直接定性为“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故事的志怪小说”。(《冲波传》:一部关于孔子及其弟子故事的志怪小说李剑锋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9)《冲波传》大约成书于魏晋时期,书名“冲波”二字究竟何意,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不过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的作者简直不要太坏:在这部充斥着“怪力乱神”的书里,“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及其心爱的学生恰恰是绝对主角。可以想见,在这些杜撰的故事里,孔夫子再也不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正统的孔夫子了。

(2)、如果说第一个故事让人觉得不够“怪力乱神”,那么第二个故事则没有这种问题,因为故事里出现了实打实的“妖精”。咱们给这个故事照例取个回目,可以叫《夫子断粮饥渴难耐,子路烹妖养生大补》。

(3)、而当其他人请求厚葬颜回时,同样遭到了孔子的反对。当后来人们不听他的劝阻厚葬了颜回后,孔子反而于心不安。像自己犯了过错一样,在颜回的灵柩前忏悔着:“颜回呀,你把我当父亲一样的看待,可是我却不能像儿子一样对待你。这不是我的意思啊,这是那些学生要这样做的。”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juzi/2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