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雨的诗句并简要赏析【文案86句】
描写雨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1、
(1)、(2)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2)、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⑷画角:古乐器名,出自西羌,口细尾大,形如牛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后来军中多用以报昏晓,振士气。
(4)、(志南:《绝句》)赏析: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仿佛是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风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与“雨”有关的诗句和情感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独尝悲伤与雨有关的古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D.全词语言新颖工巧、清新流畅,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6)、这首词描写边塞风物,表现征人的乡愁。词以“紫塞月明千里”开篇。北国早寒,夜间披金甲,本已凄冷难耐。孤独中眺望远天,只见明月临关,光照千里。浩荡的月色更引发乡思。紫塞与长安之间,隔千里兮共明月,对月怀人,千载同此情感,思极入梦,因有“梦长安”之语。说是“梦长安”当兼思故土与念亲人,且当不止此一夕为然,所以下片便不接写梦中所见如何如何,不写比写出的容量更多。
(7)、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9)、(2)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10)、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滴频欹枕,起坐不能平。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1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着盛装闹苏堤赏春景,是总写游苏堤的繁闹状况,这是“面”。
(12)、(2)请结合全诗内容,概括诗人“笑”的原因。
(13)、
(14)、雨的随想汪国真有时,外面下着心却晴着;又有时,外面晴着心却下着雨。世界上许多东西在对比中让你品味。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
(15)、"怅卧"的原因,并提起以下三联。颔联"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是很有独创性的诗句,反映出诗人感受细腻以及善于捕捉形象的巨大艺术才能。表面看这两句只不过写出了他身历其境的独特感受,但这感受一经诗人用形象的语言说出,便觉清新感人。"红楼"的"红"本是热的颜色,"楼"也会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但因是"隔雨相望"结果却使人感到很"冷"。当然,这"冷"主要来自心头,因人去楼空,令人失望。"珠箔"是用珠子串起来的惟帘,形象很美,这里用来比雨,是很有特意的,再加之以"飘灯"诗意就更浓了。"珠箔"是在"灯"光映射下而闪烁生光,反过来,灯光掩映在雨帘之中,难免飘飖闪烁。"飘"字用得何等生动,这两句是对"寥落"的形象化,是对"意多韦"的补充。有此两句,便可不必用更多的笔墨去描写伤春伤别的情感了。颈联一笔宕开,从对方写起,想象自己思念中的人儿也与自己有同样的"伤春"之情。下面转为执着的思念,渴望能在残余的时间里梦中相会。最后,把互通问候的希望寄托在冲决万里云天的孤雁身上,透露出一定程度的乐观精神。
(16)、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咏雨》唐:李世民
(17)、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约64岁为光州刺史。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善于选择有典型意义的人、事和环境加以艺术概括,集中而形象地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
(18)、刘辰翁的创作成就主要表现在词作,因此赏读这首节令诗显得别有意味。
(19)、--------------------------------------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0)、(2)《游山西村》颔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
2、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译:雨前初次见到新开花朵的花蕊,雨后连叶子底下也不见一朵花。表达诗人惜春之情。
(3)、赏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乡村生活。
(4)、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春寒》
(5)、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
(6)、---------------------------------------杜甫《春夜喜雨》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8)、
(9)、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周汝昌)
(10)、枫桥:桥名,在苏州城阊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名“枫桥”。
(11)、致原创作者:若因第三方原因,无意中侵犯了您原创版权,请联系,马上删除!谢谢!
(12)、寒食、清明节过去不久,那些香味扑鼻的花儿慢慢凋谢了,枝头的百花渐渐变稀,退去了原有的艳丽色彩,呈衰颓干枯状,多么可惜。
(13)、(3)揭示效果和情感:视听结合渲染出惨淡凄寒的氛围,烘托了征人的愁苦心境。(1分)
(14)、表达的情感:由作者的少年风流、壮年飘零、晚年孤冷,分明可以透见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而这正是此词的深刻、独到之处。
(15)、(注释):白门:今江苏省南京市。(简析):这是一首情诗。因春雨而引发出许多怀思的情愫,有追思、有梦境、有挚情、有画意,极尽情思之苦,最后连情书都无法寄出,更可知这种思念的无奈而又无尽。
(16)、
(17)、赏析: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18)、――――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19)、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热被笼。
(20)、译: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景象的赞美之情。
3、
(1)、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春日游湖上》
(2)、-------------------------------------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3)、红,花。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垂下来。
(4)、答题示例: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5分)(天津卷)
(5)、赏析: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6)、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①。牛衣②古柳卖黄瓜。
(7)、(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8)、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
(9)、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10)、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1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2)、赏析: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13)、伦道夫:快乐的雨丝宛如清晨的日莹的露珠,把一颗颗珍珠滴入花的心田。
(14)、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15)、(1)烟、雨、落花、鹧鸪组合在一起,除了点明暮春时节之外,还有哪些作用?请简要作答。
(16)、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7)、古代不仅懂得东南季风,而且利用季风特点掌握航船的规律。宋代泉州太守王十朋有一句诗说:"北风航海南风回",就是说远航外洋的船舶,都是北风出海,南风回航。
(18)、表达的情感: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19)、静景:绵延的紫塞、浩瀚的天空、照耀四方的明月儿,给人凄寒感觉的金甲、戍楼(1分)
(20)、第四句中,田家少闲月,冒雨浴蚕,就把倍忙时节的农家气氛表现得更加够味。但诗人存心要锦上添花,挥洒妙笔写下最后一句:“闲着中庭栀子花”。事实上就是没有一个人“闲着”,但他偏不正面说,却要从背面、侧面落笔。用“闲”衬忙,通过栀子花之“闲”衬托人们都十分忙碌的情景.,兴味尤饶。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饱满了诗意。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此外,须知此花一名“同心花”,诗中向来用作爱之象征,故少女少妇很喜采撷这种素色的花朵。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前人曾这样来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4、
(1)、 黄鹤编在上元二年春,在成都作。 好雨知时节①,当春乃发生②。随风潜入夜③,润物细无声④。野径云俱黑⑤,江船火独明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⑥。 (潜入、细润,正状好雨发生。云黑、火明,雨中夜景。红湿、花重,雨后晓景。应时而雨,如知时节者。雨骤风狂,亦足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三四属闻,五六属见。) ①申涵光曰:“好雨知时节”,此《毛诗》所谓灵雨也。周王褒诗:“时节无春冬。”②《抱朴子》:藏华于当春。《庄子》:“春气发而百草生。”③《易》:“随风巽。”《盐铁论》:周公太平之时,旬而一雨,雨必以夜。④《吴志》:臧均曰:“继之以云雨,因以润物。”细无声,即《盐铁论》所谓雨不破块也。⑤沈约诗:“野径既盘纡。”⑥何逊诗;“澄江照远火。”⑦梁简文帝诗:“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杜臆》:“重字无人能下。”-----------仇兆鳌《杜诗详注》-----------
(2)、(3)作者感到“虚度好春朝”。结合全诗,分析原因。
(3)、但这种情感的表达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对景象的具体描绘展现出来的,婉约深沉,耐人寻味。
(4)、赏析: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5)、注:以上三点因题而论,有的词句三方面的作用均有,有的只关涉其一。
(6)、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公元1181年(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
(7)、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8)、这正是诗人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形象的意义)
(9)、答题步骤: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③有时还可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10)、他就是这样地茫然若失,所爱者的形影,始终在他的脑际萦回。“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强烈的思念,促使他修下书札,侑以玉珰一双,作为寄书的信物。这就是奉献给对方的一颗痛苦的心,但路途遥远,障碍重重,纵有信使,又如何传递呢?“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且看窗外的天空,阴云万里,纵有一雁传书,又能穿过这罗网般的`云天么?
(1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关于雨的古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12)、表达的情感: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13)、赏析:写山中溪流:荆溪蜿蜒穿流,溪水清浅,因溪水冲刷而泛白的石头星星点点地露出水面。
(14)、宋·陈与义:海裳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15)、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16)、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唐·白居易《杨柳枝》早蛩叫复歇,残灯灭又明。
(17)、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8)、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听雨》
(19)、(注释)①此诗是六言绝句过:拜访,访问。②嗔:嫌怨。③焙:用微火烘。
(20)、在这种情况下,应多从诗人的生平、抱负或标题来思考,避免出错。
5、
(1)、(1)列举意象:紫塞、明月、天空、长安、金甲、戍楼、更漏、残星、画角、飞雪
(2)、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其余四句好像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梦后、酒醒、人独立、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词人内心的痛苦,句句景中有情。下阕写词人的回忆。
(3)、赏析:粘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飏到天尽头了。
(4)、内涵丰:看内涵是不是很丰富,是不是多层意思
(5)、——唐·崔颢《行经华阴》山头野火冷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6)、照应谨:看结构上是否严谨,点题扣题,照应上下文,呼应升华深化主旨思想等等。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juzi/3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