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农谚是什么意思拼音91句文案

农谚是什么意思

1、农谚是什么意思解释

(1)、谷雨花:棉花(花生)适谊播种期就在谷雨前后,还有,谷雨前后必须播种秧苗(水稻的幼苗),生长到立夏左右就能插栽稻秧了。

(2)、三候水泽腹坚,“水泽”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坚”是坚固的意思,到了大寒时节,湖面上的冰会结到湖中央,整个冰面变得非常坚固,说明天气很冷。

(3)、节气进入秋分,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地区的农民,都有自己适合播种的不同农作物。北方冬小麦产区,一般在9月中下旬到10月上旬之间,都要考虑播种冬小麦,小麦本身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他的像什么小葱、上海青油菜、香菜、油麦菜、大蒜等蔬菜北方地区也要在秋分节气抓紧播种。而南方地区,照样需要着手麦类、蚕豆、油菜、大蒜、秋马铃薯等粮食或蔬菜作物的播种育苗工作。北方也好,南方也罢,播种育苗无一不需要合适的土壤墒情,毕竟“水是生命之源”。所以说,如果秋分节气没有有效降水的话,所有的作物播种工作都会遇到相应的难题,要么因为浇水造墒导致播种延迟,要么因为出苗后墒情不好,影响发棵。

(4)、对于“六月立秋,两头不收!”很多农村老人是深信不疑的,对于今年夏天到底该不该继续投资播种玉米还拿捏不准。

(5)、明日秋分,“秋分响雷,遍地出贼”啥意思?秋分后会热么?

(6)、雨:蜘蛛结网,雨必晴;蚂蚁搬家,雨必下/ 春寒有雨夏寒阴

(7)、刚刚也有提及,中伏会因为不同的年份持续时间不同,而今年恰好就是持续20天,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入伏的时间为7月12日,进入到中伏的时间是7月22日,最后末伏就是8月11日开始。三伏天期间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间,根据推算,今年最热的时间大概是在7月下旬到8月上旬这段时间。农谚:“夏至三庚数头伏”,是什么意思?

(8)、因此,作物新种的农历六月份,天气情况或阴雨对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并且,古人认为每个月初一的天气变化,能够直接影响接下来的天气情况,所以,很重视月初的天气变化。

(9)、农谚是古人通过长期与自然相处的经验和一些现象的总结,而不是预言,不能当作预言来看,这点要明白。所以,不能用现在的认知去否定古时候的一些总结,那样不公平,毕竟,气候条件和处理事物的手段以及认知都不一样了!

(10)、重阳无雨看十三无雨一冬干。一般情况下,农历九月初九是要下雨的,如果不下雨就要等九月如果九月十三也不下雨的话,那么这一年冬天将干旱少雪。

(11)、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更是干支历午月的起始。它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在农村,芒种前后是一段农事活动非常忙碌的时间,既涉及收获,也涉及播种。

(12)、像小麦这种作物,如果没有合适的土壤墒情做保证的话,也就无法在入冬前形成壮苗和适度的有效分蘖。从而不仅影响越冬和来年春天长成合理的有效穗数,保证亩产量。当然,其他作物也是一样,没有合理的土壤墒情,任何农作物都不可能长好。包括“瑞雪兆丰年”和“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等等一些类似的农谚,其实想要表达的都是一种意思。

(13)、“大雪满天扬,来年谷满仓”:冬天下了很大的雪的话,第二年谷物就会有好收成。

(14)、我们都知道,每年谷雨到来的阳历时间是固定的,即4月或或21日。但农历却不确定,既有在农历月头也有在月中的情况,当然在月尾也是存在的。

(15)、正是因为雨水频发,关于谷雨节气的农谚也多是围绕雨这个中心点,展开来的。像这句“谷雨无雨,后来哭雨”,实际上还有前半句,“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这句完整的农谚是指清明节当天天气晴朗,那么等到谷雨节气时,当天下雨会对农作有所帮助。如果谷雨这天没有下雨,后面雨水也会稀少,甚至出现干旱的现象。靠天吃饭的庄稼户当年要是遇上了干旱,庄稼长不好,也没有好收成。

(16)、用来确定入伏天气的就是“庚日”,我们也知道,古时候的人都喜欢用“干支纪日法”,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干组合起来,循环着使用。而只要是有“庚”字出现的组合,都叫做是庚日,一般重复的时间是10天,我们的一年是365天,并不是10的倍数,也就出现入伏时间不同的情况了。今年的入伏时间,根据老黄历去计算的话,应该就是在7月12日这天。

(17)、蒸供: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

(18)、好在咱们现在农业上的防灾手段比古时候高明得多,不然,损失将会比现在大得多。

(19)、但是华南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西北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华南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20)、开花:细胞分化形成花芽,植物的花蕾发育成熟后,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子房中的胚囊已经成熟时,花萼和花冠即行开放,露出雌蕊和雄蕊。

2、农谚是什么意思拼音

(1)、俗语与谚语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谚语是俗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谚语也是俗语,但俗语不一定是谚语,如:“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只能算是俗语而不是谚语。

(2)、“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这是一句关于四季农耕种植的农家谚语(因地理气候的差距,有些地方性俗语和谚语的意思也有不同之处)

(3)、“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节”代表着变化,此时,温度将比白露更低,露水更多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4)、刚刚的那句俗话,就是祖辈留下来,用于确定入伏的日子,俗语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当夏至来了之后,第三个庚日就是所谓的伏天了。而提及到的入伏,就是进入到伏天,大家都害怕的三伏天,就是一年当中最热的那段时间。伏天可以简单地分成三段,分别是初伏,也有农民叫成是头伏,接着就是中伏,也就是二伏,最后是末伏,就是人人的怕的三伏。这里提到的头伏和末伏,持续的时间是10天,而中伏就有不同,有些年份可能只持续10天,可有的年份却会持续20天。虽然每年的夏至都是21或22日这两天的其中一天,可是入伏的时间却没有这么固定。

(5)、农谚本身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凝练和总结出来的。因此,也就像作家阎连科所说的一样,“老祖宗的经验,纵使过了千年,也还灵验!”

(6)、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7)、“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是在国内流传十分广的一首童谣,很多人在小时候就会背诵了。冬至节气已过,从当天开始也就开始“数九”。在古代的时候就有了数九的习俗了,民间的说法是从冬至节气当天开始,每隔九天为“一九”,分别为一二三直到九九。而经过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也就是九九以后,冬天也就过去了。农谚“三九不冷看六六九不冷倒春寒”是什么意思?明年春季有倒春寒吗?我们从这些农谚来找找答案吧!

(8)、俗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定型的通用语句,包括谚语、俚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是人民群众生活经验和愿望的总结。

(9)、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天气预测手段,因此,谷雨常常作为最重要的指导春种春播的时令节气,“谷雨、立夏,勿要站着讲闲话”,是一年当中最忙的农时阶段,所以,和春播有关的农谚就非常多,现撷取一二和大家共赏。

(10)、按古人的经验,六月初一这天下雨是比较好的,下雨的年份更容易获得丰收。所以,有了“六月初一看当年”的说法!再来看一下下半句“八月初一看来年” 是什么意思?农历八月份一般处于处暑和白露节气之间,是庄稼生长的最后阶段,这时候大多数作物已经不需要雨水了,充足的光照有利于籽粒更加饱满,产量更高。所以,每年的农历的八月初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不过,今年有点不同往年,干旱的地区较多,反而这时候需要更多的雨水来缓解旱情。

(11)、九尽花不开,水果挤破街:就是出了每天的日照时间足够长,这时果树刚开花,就预示果子丰收、个头大、糖份高、口感好,人们争相购买。

(12)、八月十五雨星星,正月十五雪打灯。如果农历八月十五下雨的话,那么来年的正月十五就会下雪。与之类似的说法是,“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13)、字面意思还是很简单的,说的是在头九的时候气温比较暖和,那么在二九的时候就会很寒冷了,等到了三九的时候气温会更低,毕竟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另外一种说法是在交头九这天如气温偏高,则这年的冬季将会是寒冬,很有可能将会出现严寒天气,要注意防寒保暖。

(14)、俗语称: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另有:春争日(春天争取早一天就尽量争取早一天播种),夏争时(夏天能争取早一个时辰就争取早一个时辰),五黄六月争回耧(收完麦子要抢种做到分秒必争)。

(15)、一候鸡乳,意思是鸡开始哺育后代了,因为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在大寒节气之前,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

(16)、寒露节气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第一个提到“寒”字的节气。在古书中记载:“寒露节气,斗指戊;太阳到达黄经195度;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在民间也有“露先白后寒”的说法,意思是说白露标志着天气由炎热到凉爽的过渡,寒露标志着由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17)、“天上有了扫帚云,不出三天大雨淋”:天上出现扫把云,表示要下大雨了。

(18)、今年立秋时间为农历六月恰好赶上了六月立秋。应了廖大爷说的那句农谚“两头不收”。不过这种说法言之尚早,就现在来看只能说得上是“一头不收”,而另一头到底收不收还要看秋天的玉米收获情况了。

(19)、而这句农谚也是有一定依据的,古人发现每年到了农历五月二十六这天的雨水普遍比较多,只要这一天下雨了,那么后面的雨水就比较充足,往往三天下小雨,五天下大雨。反之,如果这天没有下雨,那后面的雨水就很少,这个就是古人的经验总结。而在农历五月二十六这段期间已经进入酷暑了,气温比较高了不说,阳光也很充足,日照时间也很长,这样各种作物的生长也是比较旺盛的,而作物的生长也是最需要雨水的时候。像水稻、玉米、高粱等作物都是喜水作物,因此这个时候下雨了,那对其生长有利,自然就可以预测今年秋季的收成如何了。但如果到了农历五月底了还不下雨,那雨水就不多,而这对于庄稼来说是很不利的。

(20)、距离夏至节气(6月21日)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进入夏至以后,也就意味着酷暑天气正式来临了。从这几天的天气变化来看,就能明显感觉到酷热天气到了。现在就算是什么都不干,在中午的时候也常常大汗淋漓,即便是下雨天气温还是比较闷热。今年在南方的雨水还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在北方雨水还是有点偏少(好像北方这几年雨水一只偏少)的。有些地方玉米播种下去了,但是降雨却非常少,有些玉米苗都已经受旱很严重了。在北方地区就流传着一句预测秋季庄稼收成的农谚:“收秋不收秋,先看五月二十六”,是什么意思呢?有道理吗?

3、农谚是什么意思的读音

(1)、就是初伏的前一天,这天如果下雨,伏尾就必旱无疑。

(2)、谷雨前后是我国很多地区插秧和种植谷物的最佳时期,所以有“谷雨种大田”以及“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之说,还有“谷雨播春秧,季节正相当”、“插田过谷雨,有谷无米”、“谷雨插好秧,夏季收满仓”、“苞谷下种谷雨天”、“播种大秋谷雨头,有雨无雨都能收”、“谷后谷,坐着哭”等等。

(3)、古人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节气,又将每个节气细分为三候,大寒的三侯指的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大寒之日“鸡乳”,后五日“征鸟厉疾”,再五日“水泽腹坚”。

(4)、这里初一是指农历九月初咱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是阳历,在阳历上的时间比较固定,每年前后相差不到3天。但是,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上就不固定了,有的时候在月初,有的时候在月中,还有的时候在下个月。因此,寒露节气在农历上有的年份是在农历八月里,有的时候在农历九月里。所以,古人把白露和农历九月初一的先后顺序来预判当年冬天的寒冷情况,为农耕做准备。

(5)、农谚还准不准了,不好说了,简单作为参考就可以了。不过,今年东北部分地区,低温寡照,雨水偏多,秋霜比往年早来十多天。这样的天气对低洼地块的玉米影响较大,产量降低,甚至出现绝产的情况。高岗地块的玉米还好一些,由于没有台风和病虫害的影响,产量要比往年好一些。

(6)、秋分将至,俗语“秋分西北风,腊月冬不净”啥意思?有道理吗?

(7)、既然寒露节气这么重要,古人留下了哪些谚语呢?分享几个给大家,作为参考了解!

(8)、如果,我们小麦播种较晚,不能在越冬前形成壮苗,就要在浇越冬水的同时追一些尿素。这遍尿素不是给现在用的,温度低,尿素也起不到作用,而是给年后温度上来时用的。这样小麦起身返青快,形成壮苗,可以抵御“倒春寒”对小麦的影响。

(9)、大寒不寒,人马不安:意思是大寒正常情况下是天气最冷的时候,如果这时天气不冷,则是反常现象,那么以后的气候变化会很恶劣,人、牲畜、庄稼都不会安宁的。

(10)、从冬至节气当天就开始数九了,每隔九天为一经过九个九天之后就是春天了。而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头九的时候天气以晴天为主,那在出九的时候天气也是晴天。反之,如果在头九期间主要是阴雨天气,那么在出九的时候也是阴雨天气为主。

(11)、到了大寒时节,有的地方流行打年糕,宁波是打水磨年糕,云南是炒饵块年糕,塞北是打黄米年糕,贵、川、渝、鄂等地是打糍粑,上海是做毛蟹年糕。

(12)、这句农谚非常容易理解,意思是说,寒露交节这天是晴天的年份,当年的冬天大多都是不冷的。

(13)、今年九月初一已经过去了,寒露节气还没到,很明显是九月初一在寒露之后了,按古人总结的农谚,今年是个冷冬,冷空气可能要来得早,大家要提前备好棉衣了。

(14)、不过,“六月立秋,两头不收!”这句俗语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小编这里是山东),在全国一些其他地区或许不实用,不能一概而论。

(15)、日: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16)、例如,“八月初一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今年年成好不好,八月初一一场露”,“八月初一热烘烘,六十日无霜”,“烂了八月初天天溜路”,“八月初一晴,谷米白如银”,“雨淋八月初连绵细雨滴到冬”,“八月初一雷,遍地出盗贼”,“八月初一晴,百日无霜”,“八月初一晴,冬天暖”,“八月初一火烧天,麦子要种烂泥巴田”,“八月初一来了霜,滴滴答答十八天”,“八月初一晴,八八无水过田埂”等等。

(17)、赶集:即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18)、清明麻:以前,麻是农民生活必用之作物(拧绳子用的麻,麻子可压油食用)。麻的最佳种植期就是清明前后,成熟期在秋季。

(19)、总之,按古人的经验,农历八月初一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天气好坏,影响接下来的天气变化和粮食收成。写到最后:以上这些农谚已经离我们很久远了,不要纠结还准不准了,毕竟,咱们国家地域广阔不是适合所有地区。加上气候环境也不能同日而语了,笼统来了解一下古人是怎么和自然相处的就可以了。

(20)、当然,我们现在的防冻措施要比过去高明的多,我们可以通过浇越冬水以及喷施田小二植物防冻剂等来挺高小麦的抗冻能力。

4、农谚语是什么意思

(1)、随着谷雨节气的到来,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也就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了,气温开始加快回升。因此,就有“过了谷雨地没霜”、“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过了谷雨没了霜,家家户户忙插秧”、“谷雨过三天,园中看牡丹”等等的说法。

(2)、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现在为“打牙祭”,俗称的美餐一顿。

(3)、六月十三龙盘道,哪方下雨哪方涝。农历六月十三是海龙王的生日,如果这一天下雨的话,那么下半年雨水就偏多。

(4)、不过今年受天气因素影响,夏收的麦子减产了。一些年轻的农民对此很无奈,纷纷表示要将希望寄托在秋收的玉米上。但邻居岁数稍长的廖大爷却叹息今年的秋收基本也没啥指望了。追问之下,廖大爷说出了一句老谚语!

(5)、星:三个星星看一夜/ 久雨现星光,来日雨更狂

(6)、花开九不尽,果子没人问:就是还没出每天的日照时间不够长,这时果树开花,就预示果子欠收、个头小、糖份不高、口感不好,没人愿意问价购买。

(7)、那么这句农谚放到现在看到底是不是这个理呢?其实,农民盼着在谷雨节气的时候降雨,这样对于农作物的生长确实有利的。因为这个期间越冬农作物返青正需要雨水,同时春播农作物也需要雨水才能播种出苗。早一点降雨,这样就能早一点安排农事,心中也就会早一天踏实。不过,如今不少的气象专家指出,通过谷雨节气当天有无降雨来预测一年雨水多少是没有依据的。更何况时代不同了,气候发生了变化,有更多先进的种田种地技术可以辅助农民种植。

(8)、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意思是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9)、冬天如果暖和了,不利于土壤保墒和封冬,来年,就会大概率发生春旱,不利于小麦、大蒜等越冬作物返青和早春种植的作物生长。并且,冬天不冷,还会造成病虫害越冬滋生,开春后温度一上来,病虫害就会来势汹汹,像小麦红蜘蛛、蚜虫以及小麦赤霉病等等,造成减产,农民即使花钱打药,也很难挽回这部分损失!

(10)、“庄稼不收年年种”,尽管拿捏不准,但最终结果多数农民依旧是硬着头皮种。作为农民,不种地吃啥呢?所说这有点“与天一搏”的势态,谁不希望农作物丰收呢?作为农民有时候就要“尽人事,听天命”,这也是一种无奈,对此你怎么看呢?

(11)、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12)、古人在六月初一这天也总结出来很多经验,例如,“雨打半年头,寡妇也发愁”, “六月初一雨,连阴小半月”,“六月初一动了流,七十二暴到中秋”,“六月初一洒一点,农人吃饭捞大碗”,“雨打半年节,秋粮必定结”,“六月初一晒破脸,田里干起锅巴片”,“六月初一晴,牛草搭凉棚”,“六月初一雷压九台,无雷便是台”等。

(13)、老话指出“八月初一看来年”,说明老辈人早就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总结出八月初一晴雨对来年农事生产的影响。

(14)、另外,谷雨前后响雷也是很有讲究的。例如“雷打谷雨前,涝地种瓜田;雷打谷雨后,涝地种黄豆”,以及“雷打谷雨前,秋霜准提前;雷打谷雨后,高山种大豆”等等。

(15)、类似的农谚还有很多,虽然已经很久远了,但有一些我们还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毕竟,这些农谚都是古人和自然长期相处总结出来的,并不是随口一说,那样也不会一直流传这么久。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的,不是涵盖所有地区,我们笼统地来了解就行。

(16)、这条农谚和“正歪树”息息相关,树长歪了,优秀的木匠可以把它修正过来,变废为用,而不能简单地弃之不用或跟着歪树把自己也带歪。

(17)、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在头九的时候天气就已经很寒冷了,那在出九的时候,也就是九九期间天气会比较的暖和。反之,如果在头九的时候天气比较的暖和,那在出九的时候天气比较寒冷,要提防有倒春寒的天气。简而言之就是暖冬容易出现倒春寒,这也是古人经验的总结,他们发现了天气有“暖一阵冷一阵”的波浪式变化的特点。类似的还有“九里热,春里寒;九里寒,春里暖”,说的是数九寒天比较暖和,即当年是暖冬在春天的时候会有倒春寒。而寒冬的话,春天的时候就比较暖和。

(18)、在我国南方地区,常以此作为指导插秧活动的重要依据,在广东、福建等地有“谷雨在月头,找秧不用愁,谷雨在月中,寻秧乱筑冲,谷雨在月尾,寻秧难早归”的谚语,类似的说法很多,比如还有“谷雨在月头,有秧来喂牛,谷雨在月中,找秧到山冲,谷雨在月尾,找秧不知归”等等。

(19)、有了二十四节气人们劳作就简单多了,可以在每两个节气之间安排相应的农业生产活动,按节气时令安排播种、耕耘、收获和冬藏。

(20)、需要说明的是,农谚作为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总结出的规律,但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因此,适用地域和范围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还有许多和谷雨有关的农谚,你都知道哪些呢?也希望你能在评论区写出来,大家一同欣赏和学习!

5、月晕风日晕雨这句农谚是什么意思

(1)、这是在广大北方地区都适用的一句农谚,其意思是说在冬至节气以后,天气就会逐渐寒冷了,而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冻手冻脚了,人们要戴上手套来御寒了。而到了三四也就是冬至节气后的十九天到三十六天,这个时候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水面都结了厚厚的冰,可以在上面行走、滑雪了。

(2)、赶婚:迷信说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

(3)、二十四节气是古人为了指导农业生产而设立的,是根据地球在太阳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换句话说,就是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了24等份,每一个等份就是一个“节气”。月初为“节”,月中为“气”,节的重要性要比气大,代表着变化。就像竹节一样,节起到上下连通的作用。

(4)、谷雨节气也是我国很多棉作区种植棉花的重要时节,在黄淮平原农民总结出了“谷雨前,好种棉”的经验,还有“谷雨不种花,心头像蟹爬”的警示之句。还有“谷雨有雨好种棉,芒种有雨收麦田”、“谷雨花(棉花),大把抓;立夏花,稀花花;小满花,不回家”、“谷雨前,不种棉,立了夏,不种瓜(或立了夏,不种豆)”等等。

(5)、在我的老家蓝田是这样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前后,下秧种花。而立夏前后该种的农作物必须子种入土。秋季收获一年的农产作物。

(6)、意思是说,牛年马年里风调雨顺,庄稼都会有好收成,不愁不丰收,而鸡年和猴年的收成一般都不好,或旱或涝,往往歉收闹饥荒。

(7)、同时,谷雨时节气温偏高,阴雨频繁,会使三麦病虫害发生和流行。

(8)、还有农谚云:“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谷雨下雨,四十五日无干土”。谷雨有雨就是个好兆头。这时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所以说“春雨贵如油”。此时,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

(9)、大寒的意思是天气寒冷到极点,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10)、“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于“雨生百谷”之说,在农耕生产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气候节令。那么,谷雨节气在农历月头、月中、月尾有哪些讲究?随着谷雨到来,气候都有哪些变化?有哪些重要的农耕活动?谷雨当天的天气变化又有哪些征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世代相传又丰富有趣的和谷雨有关的农谚是怎么说的吧!

(11)、而在秋分不断临近的时刻,不免让人想到了这样一句谚语,“秋分日晴,万物不收”。那么,这句谚语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说秋分那天要是晴天的话,所有的农作物就真的没有好收成了吗?这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式地忽悠呢?如果说不是的话,那这句农谚的道理又在哪呢?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juzi/6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