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芝蔴开花节节高歇后语的由来147句文案

歇后语的由来

1、歇后语的由来和含义

(1)、因此,民间就有了“张飞穿针——粗中有细”的歇后语。

(2)、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宴席(第26回红玉)

(3)、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歇后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它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后半截则是解释、说明,十分自然贴切。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歇后语表达某些意思会让人感到搞笑、有趣,更让人便于加深理解和记忆。今天,我把部分歇后语整理起来供大家参考。

(4)、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5)、战国时有一说客,名叫苏秦,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终于在齐国被杀。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秦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着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4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4个人又都咬定说是自己干的。齐王说:“1000两黄金,你们4个人各分得多少?”4人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4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6)、皮肉粗糙,骨骼坚强——各有一得可取(第93回猪八戒)

(7)、下面这些歇后语掌握好,不怕写作没材料!

(8)、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9)、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10)、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第24回王婆)

(11)、谐音类,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如:

(12)、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13)、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14)、投稿邮箱:327122456@qq.com

(15)、歇后语是汉语独有的文字游戏,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有时也称作「俏皮话」。最初的歇后语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16)、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7)、5磨砖砌的喉咙——又光又溜(第47回众僮仆)

(18)、别人喜欢穿合身的衣服,他却常常穿大穿小、穿肥穿瘦,显得有点特别。

(19)、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很多的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20)、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第30回金钏)

2、芝蔴开花节节高歇后语的由来

(1)、柳振华,陕西洋县人,交通运输业职工。业余爱好体育运动和旅游。

(2)、臭弹方言,坏子弹或炮弹。指有苦衷,而说不出话来。

(3)、油是极粘的动西,油与他人接触,总是被他人揩了些去,鲁迅曾经对上海话“揩油”作出这样的描述:“装满油的`柏油桶,难免会渗油,有人若想要一张油纸引火,只要用普通纸在柏油桶上揩两下就成了,而不论用肉眼还是以磅秤过磅,油桶内的油都丝毫不会减少。”最早“揩油”也多是风月场所男人对女人的轻佻行为,后来,“揩油”喻指一切占小便宜的行为。

(4)、穿着打扮各别;连写字画画都与众不同,也挺各别。

(5)、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6)、老人们说,贾宝玉的故事就是曹雪芹小时候经历过的事儿。

(7)、感人!洋县在外务工的父亲写给开学季孩子的一封信!

(8)、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9)、状元痘儿灌的浆儿——又满是喜事(第46回鸳鸯)

(10)、一佛出世,二佛涅磐——死去活来(第39回作者)

(11)、9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12)、▶国庆长假快到了!这种车震式的出游你绝对未曾试过!

(13)、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刀削面起源于元代,是山西名声最大、影响最广的面食,因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而得名,以刀功和削技的绝妙而被称为“飞刀削面”,功艺精巧的厨师削出来的面条“一根落汤锅,一根空中飘,一根刚出刀,根根鱼儿跃”。刀削面中厚边薄,棱角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配浆汁、蘸陈醋同吃,极具风味,深受消费者欢迎。是中国五大面食名品,在北方广为流行。

(14)、可他能“各别”出道理来,不是见谁都故意蹩着劲儿。

(15)、1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16)、无神庄不修庙—-名副其实。无神庄村,位于冀州城南偏西25公里处。今属南午村镇。该村明朝末年建村。该村为什么命名为无神庄呢?因为,该村从来也没有建过一座神庙;该村村民均不信神。为什么不建神庙、不信神呢?据传说:该村始创建者,是本县南午村姓周的一条血性硬汉子,一是,父母二老仅一年时间内就先后得病,都是被神汉、巫婆没有看好而早亡;二是,他的家庭总被村里人欺负。因此,他父母去世后,负气携家眷离村出走,选地另立。他选的就是现在的无神庄。他去后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一个村庄。因为他是创建者,村里人自然听他的,他规定,不修建神庙、不信神。《冀县志》载,该村以农业为主,尤其是种植的黄瓜远近有名,被称为“线黄瓜”,长1米上下,粗6厘米,重3市斤左右,肉多籽少,鲜嫩,美味可口,风味独特。

(17)、圣人立庄—-孔村。孔村,位于冀州城南偏西20公里处。今属北漳淮乡。该村建于明朝以前。由孔氏立村,定名孔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黄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仍用原村名。歇后语“圣人立庄—-孔村”,是说村名用的是孔子的姓,所以,就认为是孔圣人建立的村庄。

(18)、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9)、驽马恋栈豆——必不能用也(第107回蒋济)

(20)、刘罗锅开旅馆—-清官店。清官店村,位于冀州城西南35公里处。今属西王庄镇。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年间),该村在此有一旅店,曾有一清廉官吏于店中留宿,遂名清官店,后沿为村名。1967年“文革”时,曾改名为军建村,1982年恢复原名。歇后语“刘罗锅开旅馆—-清官店”,是说刘罗锅清正廉洁,是清官,他开旅馆,必然就是清官店了。

3、歇后语的由来20字

(1)、《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

(2)、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第67回孙悟空)

(3)、糟鼻子不吃酒——枉担其名(第39回猪八戒)

(4)、歇后语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5)、歇后语是汉语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将一句话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一部分是隐喻或比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解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6)、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自掩苦处(第7回焦大)

(7)、赤壁大战时,周瑜见诸葛亮的才能胜过自己,暗暗怀恨在心,就叫诸葛亮三天以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这个机会杀掉他。  诸葛亮就想出了草船借箭的办法。他叫三个随从把二十只小船两边插上草把子,围上青布幔子,说是到时候自有妙用。  三个随从照诸葛亮的吩咐安置妥贴了,回来禀报说:“军师真会想心事!莫不是要把这些草把子船划到曹军水寨去逗引他们入箭么?”又说:“这个主意好是好,不过,要想受箭就得把船划到水寨近处,万一他们看出了破绽,只见布幔不见人,就不会再上你老家的圈套了。”  “呃,倒也说得有道理啊,你们都是眼眨眉毛动的角色,想出了什么高招儿啊?”  “我们都是皮匠鞋匠出身,刚才想了法子,保险能瞒过曹兵。”  诸葛亮同意了他们的计策,并且说:“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啊!”  第三天,趁着江上起了雾,诸葛亮带人驾起这二十只小船,到对岸擂鼓呐喊,威武得很。岸上曹军也不晓得江东来了多少战船,隐隐约约看见船上站着人,认为江东大军就要攻上军,只顾朝喊声处放箭。一会船上的鼓声更响、响声更猛,曹失又万箭齐发,射向小船。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借”来了三十万多支狼牙箭。  原来三个皮匠做了一批稻草人,套上皮衣、皮帽身披甲,像活人一样。因此,使敌人中计。这件事在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就是说的这事儿。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份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可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四千多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黄肌瘦。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凑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招,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叫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

(8)、喻事类,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

(9)、“贾宝玉”连老婆也死了,就带着一个儿子逃到正白旗来,过着缺吃少穿的日子。

(10)、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11)、这种本来登不 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 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 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12)、先往纸上泼墨,再拿笔横涂竖抹,最后才勾边,画完了。

(1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4)、▶天气|弱冷空气明天来袭!新兴人的长衣长裤准备好了吗?

(15)、话说从前徽州有个财主,富有而吝啬,就是“安徽的葛朗台”,他好撑面子,明明每天吃的是没有油水的青菜豆腐,却每每饭后揩一点猪油于嘴角,油光光立在大门口告诉人家:“我家今天吃猪油炖酱肉。”这就是揩油的祖师爷。

(16)、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17)、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8)、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得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 和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一些脍炙人口的歇后语,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

(19)、至此以后,凡是给官府送礼送钱的,均走后门。这走后门便就这样传了下来,直到如今住上了楼房,没有后门了,于是送礼便改为晚间了

(20)、《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 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 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 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 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4、梁山兄弟不打不亲歇后语的由来

(1)、旗人养鸟一讲品种,二讲叫声,爱养百灵、画眉、黄雀。

(2)、根据野史记载,当这姐妹俩过门后,舜的仆人不好办了,舜讨几个老婆没关系,但姓总得不一样呀!仆人可以叫他们马奶奶,王奶奶,刘奶奶什么的,但人家姐妹都姓尧.可怎么办哟?更为难的是晚上,若舜帝爷说:今晚在尧奶奶房里过夜,这红灯笼到底应该挂在那个尧奶奶门口呢?挂错了灯笼,影响舜帝爷的情绪可不得了!于是大管家就向舜帝爷反映了一下,舜帝爷就说,娥皇就叫尧奶奶,女英叫二奶吧.这就是“二奶”一词的由来.

(3)、父亲给儿子磕头――岂有此礼(理),胖子触电――肉麻,仙人 放屁――不同凡响……文章中加点儿歇后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那么歇后语是怎么来的呢?歇后语起源于唐诗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 书。郑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 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

(4)、了解了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5)、茶坊里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句歇后语,是告诉人们,在别人不愿意说某件事的时候,就不要提起这个话题,孩子懂了这条歇后语,也就明白了说话时不要谈论别人的隐私,不要碰触别人内心痛点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中,都是最基本的修养,是每个父母必须教给孩子的基本功课。

(6)、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7)、歇后语的由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或猜想出它的本意。

(8)、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9)、《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0)、马蹄刀木勺里切菜——水泄不露(第24回郓哥)

(11)、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12)、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13)、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

(14)、曹雪芹有点“各”,他喂了一只村里最常见的蓝点颏。

(15)、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16)、铁刷帚刷铜锅——家家挺硬(第77回作者)

(17)、所以在香山每逢有人说古道今、高谈阔论的时候,就说是:

(18)、良心庄的人办事—-亏不了外人。良心庄村,位于冀州城西北10多公里处,南临滏东排河,北靠滏阳新河右堤。今属小寨乡。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于氏、毛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当时只有两姓,故命村名两姓庄,后以谐音沿革为良心庄。歇后语“良心庄的人办事—-亏不了外人”,是说良心庄的人办事讲良心,必然不会让外人吃亏。

(19)、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20)、狗熊册棒子,册一个扔一个。形容人白忙活一场。

5、歇后语的由来简短

(1)、10大海里翻了豆腐船——汤里来,水里去(第81回猪八戒)

(2)、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刘备、林冲故事的,自能了然于心。

(3)、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一共分为以下四大类:

(4)、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后来,“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5)、光房屋就有九十九间半——那时候皇上不许有钱人家盖一百间房。

(6)、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8)、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9)、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 藏词"格一节介绍; 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 隐语"、" 谜语"、" 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10)、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11)、综览上述分类,设比恰当是歇后语的共同特点。然而,“比喻总是跋足的”。歇后语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时不免有不恰当或不可取之处,有的还会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说法和旧风俗等,这都是为了取其某种性质或特点,以引出所比喻的意义。

(12)、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13)、曹雪芹写的《红楼梦》故事,我们这儿的人谁都能说上几段。

(14)、王养年见张飞性格从小刚烈勇猛又粗莽不羁,就对他进行因人施教,天天要他拿着绣花针,把花线往针眼里穿。

(15)、冀州的竹林寺—-天上见啦。竹林寺,传为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所建,在冀州镇北关村村东北1里地处。明朝嘉靖三年(1524年)和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两度重修。该寺又称为“悬空寺”,于1963年被洪水冲毁。清乾隆十七年所刻碑记云:冀为古郡,寺庙“为最盛者,咸以此之竹林寺为首焉。”现在,在冀州有一处古竹林寺遗址和一处新仿建的竹林寺旅游景点。因为,民间多年来广泛流传着竹林寺升天的故事,所以,有“冀州的竹林寺---天上见啦”的歇后语。古时候,在茂密竹林中的竹林寺,住着一位老禅师,俗称老和尚。老和尚带着叫碧空的徒弟。老和尚和碧空相依为命,诵经修道,普渡众生。一天,老和尚和小碧空在一片杂草丛内,见地面上露着六片人参叶子。俩人拿来工具往下刨,在离地面3尺之下,发现了一棵好大个的人参,师徒二人掘出之后,高高兴兴地抱回了寺院。

(16)、11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第83回哪吒太子)

(17)、我们的《凯叔故事会》已经推到了第38期,这其中包括中国民间传说、中国历史故事、外国童话寓言等系列,还有更多精彩的歇后语故事等着你和宝贝儿一起来听,我们凯叔故事会见。

(18)、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19)、歇后语的分类,有各种分法。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20)、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1)、乍入芦芋——不知深浅(第32回孙悟空)

(2)、歇后语也叫 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 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 熟语包括 成语、 谚语、 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3)、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4)、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5)、洋县城     文:杨发刚  诵读:何立志

(6)、《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7)、就因为这个,我们这一带就出现了一个歇后语:

(8)、冀州城的金鸡叫---老朝年的事啦。相传,冀州古城称为“金鸡城”,因为,其北城门楼子内有一金鸡,每天下午酉时(5至7点钟),人们从城门洞子过,只要一跺脚,就会发出“哏儿哏儿哏儿----哏儿哏儿哏儿”的叫声。声音与公鸡叫声一样,响亮悦耳,而且,因为城门洞捧音,回应声还持续一会儿。可是,到了三国时期(220---280年间),袁绍占冀州时,税收日加繁重,今日敛,明日征,又抓夫,又抓丁,不是抓人挖濠,就是强迫给袁家修墓,弄得四方怨声载道,冀州百姓苦不堪言。这时,有个仙女李三娘,看到人们生活苦难,就每逢双日磨面,每逢单日给老百姓送面粉。一天,袁绍和夫人刘氏坐着车去找李三娘,走到北城门洞子里,突然,响起了鸡叫声,把拉车的马给惊了,马拉着车狂跑出城门洞子,鸡叫声也停止了。从那以后,冀州城的金鸡再也不叫了。人们说,金鸡叫,是给李三娘报信,让她躲走。李三娘一走,金鸡也跟着走了。再就是,袁绍在冀州作恶,把金鸡气跑了。所以,后人们说:“冀州城的金鸡叫---老朝年的事啦。”

(9)、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10)、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11)、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12)、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13)、用棉花球蘸了墨,一会儿就勾出了双笔的“千秋长存”四个字,再用墨填心。

(14)、关羽坐骑腚朝外—-码头李(马头朝里)。冀州有个码头李村,位于冀州城西25公里处,滏阳河河畔。建国后,始终是区、乡、公社、镇政府机关所在地。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故名李家庄。明末清初,滏阳河水运发达,在村西修建码头,称为码头李家庄,后称为码头李。歇后语“关羽坐骑腚朝外—-码头李”,说的是,马腚朝外,必然就是马(码)的头朝里(李)了。明清时,该村有墩(烽火台)、有堡,有集,号称码头李镇。是冀州有名的“四大堡”之一。那时,码头李水路、陆路都很通畅。水路,上游至邯郸,下游至天津。每年“惊蛰”前后开航,至“大雪”节止,航期约285天。“顺流而下,三四日可抵津。由津逆流而上,七八日可返冀。”陆路,往西“远至元氏、获鹿山中,以至山西、太原”;西北通深(今深州市)、赵(今赵县)、束鹿(今辛集市)、宁晋;往东去德州、山东;往北去前磨头、王家井、石家庄等;往南去南宫、威县等。那时,下游从天津来的船只在这里住脚不再往上走,上游邯郸来的船只走到后卸货,也不再往下走。上游来的货船,所载基本是山货,如柿子、核桃、黑枣、栗子、缸、瓦等;下游天津来的货物,大部分是煤炭、大盐、布匹、海货、百货等。舟楫上下,来往的客、货船只交聚码头李,沿河约两千余米的河岸线上,每天都有上百船只停靠,每只船上有多名纤工,管船的又大都带有家眷,因此沿河两岸暂住人口有上千人之多。每到农历七大集上,来自各地的商贩2000多个,熙熙攘攘。村中心有个大广场,广场南面建有一座大戏楼,每年农历五月和九月各唱7天大戏,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滏阳河西岸的河滩上,聚集了很多的小商小贩,有10多个说书场,另外地摊唱戏的、打把式卖艺的,到处叫卖糖果香烟的,炸果子的、摊煎饼的、炸肉合的、烙大饼的、卖老豆腐的等等,无所不有。每天晚上,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灯火通明,通宵达旦,热闹非凡。那时,北京会友镖局在码头李建起“会友”镖局分号。镖局的生意就是押运货物和镖船载人入津等。镖船起锚运行时,镖师要站在船头唱镖两千余米的距离。所谓唱镖,就是带有韵味地喊出本镖局的实力情况或曾保过什么镖,以祈沿路平安。码头李有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爱国武术家叫李尧臣(1876~1973年),他自幼习武,14岁已在武林崭露头角,18岁进入北京会友镖局当镖师,押镖无数,身经百战。他是三皇炮捶、绵掌的重要传人之一。他在抗战期间应佟麟阁将军之邀,出任29军武术总教官。他浓缩传统刀术中的精华,创编了一套实战性很强的“无极刀法”,可劈、可刺。在喜峰口战役中,掌握了无极刀法的大刀队骁勇善战,手刃鬼子近百人,追杀日寇60余里,缴获大炮18门。从此使日本兵听到大刀队就胆颤心惊。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多次请李尧臣到中南海怀仁堂去表演武术。全国的武术比赛多次请他作裁判长。抗美援朝时,为了给前方捐献飞机大炮,他率领子女和弟子四处义演;1966年,他把39件自己心爱的具有文物价值的古代兵器上交给国家。提到码头李,人们常常说的最多的是“冀州焖饼”和驴肉。焖饼在明朝时起源于冀州,闻名于码头李。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多个国家的客商都品尝过“冀州焖饼”,对这一有着浓郁地方特色的食品赞不绝口。驴肉是码头李又一大特色小吃。驴肉味道鲜美,“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是人们对驴肉的最高褒扬。冀州市的驴肉馆绝大部分都出自码头李。1966年4月1日,邢台地震后,周恩来总理乘直升飞机得冀县(今冀州市)慰问地震灾民,在码头李村西北召开冀县党政军民大会和座谈会,了解灾区情况,号召“发展生产,重建家园”。

(15)、记载说舜的两个妻子是尧的女儿,长女曰娥皇,次女曰女英,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两人死于江湘之间,楚人习惯上称之为湘君。

(16)、鹮乡原创文字,用真诚的笔触,书写心迹的精彩。

(17)、14三钱银子买个毛驴——自夸骑得(第93回沙僧)

(18)、但是叫唤起来声音宏亮、婉转动听,拉起长声打嘟噜,唱起歌来带水音。

(19)、西沙疙瘩村的吃食—-牙碜。西沙疙瘩村,位于冀州城西北25公里处。今属官道李镇。明朝末期,刘氏由域内南刘家庄迁此建村,因地处滹沱河支流西岸,且有大沙丘,故名沙疙瘩。后为区别村东同名村,称西沙疙瘩。歇后语“西沙疙瘩村的吃食—-牙碜”,是说该村地质很沙,即便有小微风,也到处是沙土,所以,吃食难免被沙土污染,必然牙碜。该村的曾任党支部书记郁洛善,于抗日战争时期办起冀县(今冀州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1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并于1952年随中国农业代表团赴苏联参观,受到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接见并与之合影留念。

(20)、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1)、老和尚叫碧空支起锅灶把人参洗净,放在锅里,添水、点火、开煮,老和尚在一旁聚精会神地看着火候。不一会儿,有人来请老和尚去念佛诵经,超度亡灵。老和尚本意不去,可出家人以善为本啊,只好跟来人去了。临行时嘱咐碧空道:“要用文火慢煮,千万不要掀锅,一定要等我回来再说!”碧空按师傅说的煮了一会儿,锅四遭儿冒圆了热气,满屋里香气扑鼻。他掀开锅弄了一点想尝尝鲜,一尝,感到特别香。不尝则已,这一尝就馋得没法忍受了。于是就又吃了起来,越吃越香,越香越爱吃。他把什么都忘了,只管吃、吃、吃,一会儿就把这棵人参吃完了。这时,他忽然想起了师傅,给师傅只留点汤叫什么话?不如明天再去给师傅找一个回来煮煮吃。想到这儿,他就把一锅的汤泼到了寺的院子里。倏然间,他觉得身轻如羽,在旋转,在升腾,随即,他和竹林寺一起,直往天上飞去。却说那老和尚,人虽在诵经念佛,心思却一直在那锅里的人参上。突然,他掐指一算,说了一声“不好!”拔腿就往竹林寺跑来。待他赶到,寺院已升到了半空,老和尚用手往天上一指说了声“停”!那寺院便在半空稳稳地悬住了。碧空看见师傅,心里一阵内疚,流着满脸热泪向下高呼:“师——傅——!”老和尚也向空中高喊:“徒——儿——!”“哗——”一场大雨倾盆而下。据说,这雨就是碧空独食人参,心内疚痛而流下的悔恨泪水!竹林寺飞上天去,碧空变成了神仙。之后,每逢阴天下雨之前,冀州上空就布满彩云,竹林寺在彩云中隐约出现,人们还能听到仙境中那阵阵钟鸣。这就是“冀州的竹林寺----天上见啦”的来历。

(2)、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等。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3)、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4)、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可能是“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的讹传,即谐音讹传成俗语。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人的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讹传。“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这句俗语的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5)、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

(6)、老人们说,曹雪芹这个人秉性高傲,为人处世与众不同,脾气很“各”。

(7)、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歹(第25回彩霞)

(9)、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第2回陈琳)

(10)、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

(11)、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12)、说后,他就手把手地教张飞,如何将线头捻细,如何屏住呼吸,如何“大眼”对着“小眼”,再加上一个“心眼”,“三眼相通”慢慢将花线穿过针眼。最后,王养年对他说:“心别急,今天穿不进,明天穿;明天穿不进,后天再穿。今后你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多长个心眼。”

(13)、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都是好画(话)儿

(14)、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以下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歇后语的来历,欢迎借鉴参考。

(15)、几十号兵马扎营盘—-小寨。小寨村,位于冀州城西偏北9公里处,现在是小寨乡政府驻地。建国后始终是区、公社、乡政府机关所在地。该村原名固安村,元末明初因遭瘟疫致村民皆殁,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一王姓人由山西代州(今代县)迁入建村。在原村址西侧围村筑寨,定名小寨村。歇后语“几十号兵马扎营盘—-小寨”,是说仅仅几十号兵马扎营盘,必然是个小寨。小寨村有一名人史计栋(1837~1909年),是武术名家、史氏八卦掌的创始人。他又名振邦,行人皆以史六称之。自幼习武,后拜董海川门下学习八卦掌,为八卦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史计栋技益精进,尤擅腿法,发腿击人,常出人意外,防不胜防,武林人士以“贼腿史六”誉之。时京师附近某地,群盗据山为寨,掠夺行旅,劫财害命,地方官无法缉获,聘请他协助缉捕,擒获首魁11人,荡平山寨,为民除了害。清政府赏授六品顶戴,由是声名大振。因史公当时住在北京东城,被称为八卦掌东城派,与程廷华所传南城派八卦掌同时驰誉京都。

(16)、开始时,张飞拿着针,“大眼珠”对着针孔的“小眼”,不知如何着手,急得哇哇直叫。王养年就在旁谆谆对他说:“你有‘大眼’,针有‘小眼’,心里就是没有‘心眼’。

(17)、从此以后,张飞就天天一人坐在房里苦练穿针本领,性格也逐渐潜移默化地变得安静起来了。使他一生养成了“小事粗鲁、粗中有细;大事有谋,谋略过人”的可贵品质。

(18)、歇后语是中国 劳动人民 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 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 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 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19)、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0)、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扣了环了(第30回王熙凤)

(1)、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2)、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 陈望道在《 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 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3)、他跟别的旗人一样,爱提笼架鸟,整天在茶馆酒肆里度日子。

(4)、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第28回妖怪)

(5)、站干岸——-不沾事(湿)(第16回王熙凤)

(6)、画里洋县之梨花篇:梨花漫卷      文/路晓玲

(7)、话说有一天,诸葛亮到东吴作客,为孙权设计了一尊报恩寺塔。其实,这是诸葛亮先生要掂掂东吴的分量,看看东吴有没有能人造塔。那宝塔要求非常高啦,单是顶上的铜葫芦,就有五丈高,两千多公斤重。孙权被难住了,急得面红耳赤。后来寻到了冶匠,但缺少做铜葫芦模型的人,便在城门上贴起招贤榜。时隔一个月,仍然没有一点儿下文。诸葛亮每天在招贤榜下踱方步,高兴得直摇鹅毛扇子。  那城门口有三个摆摊子的皮匠,他们面目丑陋,又目不识丁,大家都称他们是丑皮匠。他们听说诸葛亮在寻东吴人的开心,心里不服气,便聚在一起商议。他们足足花了三天三夜的工夫,终于用剪鞋样的办法,剪出个葫芦的样子。然后,再用牛皮开料,硬是一锥子、一锥子地缝成一个大葫芦的模型。在浇铜水时,先将皮葫芦埋在砂里。这一着,果然一举成功。诸葛亮得到铜葫芦叫好的消息,立即向孙权告辞,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三个丑皮匠,胜过诸葛亮的故事,就这样成了一句寓意深刻的谚语。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三个普通的人智慧合起来要顶一个诸葛亮。其实,臭皮匠和诸葛亮是没有丝毫联系的,皮匠实际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第副将这句俗语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竟把裨将说成了皮匠。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juzi/1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