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顾炎武最著名的一句话73句文案

顾炎武名言

1、顾炎武曾说过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译:不要见到财利就做有损于大义的事,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决不改变自己的志节。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语出清·顾炎武《又酬傅处士山次韵二首》之二。天色虽然已晚,苍龙犹能行云布雨;暮春时节,老鼠也能滋发出新花。指衰老陈旧的事物也能发挥作用。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字面的意思就是龙到晚上还行雨,树到暮春还开花。寓意就是上面的,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

(6)、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7)、    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4分)

(8)、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9)、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

(10)、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1)、出自《日知录·卷二十八》。(译文)水可以导致地势险要,酒可以使人陷于危险。

(12)、《顾炎武研究文集》采用锁线装订,露出的书脊,体现传统线装古朴的质感,绿色的封面,寓意顾炎武高尚之人格,不朽之学术精神历久弥新。

(13)、士大夫之无耻,谓之国耻。——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

(14)、原句“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6)、译:(人要有九德)宽厚而庄重,温和而有主见,讲原则而谦逊有礼,聪明能干而敬业,善于变通而有毅力,正直而友善,直率而有节制,刚强而务实,勇敢而符合道义。

(17)、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18)、“博学于文”要与“家国天下”之事相联系,不仅仅限于文献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际知识。

(19)、香烟几时有,弹之问青天。不知你我他她,口袋是何烟。我欲乘烟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点不燃。

(20)、(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2、顾炎武最著名的一句话

(1)、过:访。征蓬:蓬草根浅,随风飘行,所以古人以征蓬、飘蓬喻行旅之人。

(2)、译:知道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学习就是聪明的人,不好问又骄傲自满的人是可耻的。

(3)、(2)根据材料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4)、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5)、岁月人间促,烟霞此地多。(题竹(一作鹤)林寺)

(6)、(20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9)、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0)、译:自古以来,谁都难免会死的,那就把一片爱国的赤胆忠心留在史册上吧!

(11)、(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12)、解释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3)、我们的影子自身和我们的影响能够落到我们永远达不到的地方。——安·汉密尔顿

(14)、译: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

(15)、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16)、香死博山炉,烟生白门柳。(杨叛儿)有关于"烟"的古诗,要附带鉴赏唐朝的著名诗人杜牧,史称“小杜”,他有一个雅号叫“杜三烟”。

(17)、 顾炎武,字宁人,别称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他自幼勤于读书,六岁启蒙,十岁即开始读史。顾炎武对待读书的态度非常恭谨、认真。每读完一本书,他都会认真做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每年的春秋两季,顾炎武都会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他给自己规定每天温书两百页,不温习完,绝不休息,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透彻理解了所读书的内容。

(18)、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9)、 顾炎武以“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为问学宗旨,屡次参加科学不中后,二十七岁那年,他较然放弃科举之路,专攻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与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有关的书籍。有时候,他走到边塞岗亭,就会招呼守岗的老兵一起到路边的酒馆坐坐,向他们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形地貌。如果与自己先前了解的情况有所不同,他就马上记下来加以探究。

(20)、尽日沈香烟一缕。宿酒醒迟,恼破春情绪。远信还因归燕误。小屏风上西江路。

3、顾炎武名言及翻译

(1)、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2)、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3)、译: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4)、出自《秋风行》。(译文)人生富贵就像白驹过隙,转眼就会逝去,只有人的荣辱之名像金石一样永存。

(5)、译:玉石不经过雕琢,不能成为有用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事理。

(6)、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7)、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译: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9)、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他倡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影响很大。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10)、(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6分)

(11)、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12)、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13)、译:读书必须反复多次地读,这样才能明白书中所讲的意思。

(14)、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出自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六》。

(15)、备注“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6)、译:自己不说出恶言,别人的忿语就不会返回到自身上来。你若以恶语伤人,他人也会以恶语相加。

(17)、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18)、译:有技巧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没有本事的人没有追求。

(19)、从教一掬新亭泪,江水平添十丈深。关于顾炎武的爱国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第(4)问,要概括材料回答,学以致用是顾炎武思想最大特点,体现时代责任感的是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顾炎武名言书签

(1)、译: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举动,小乌鸦有衔食喂母鸦的情义,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顺父母。

(2)、译:提出批评意见的人,是没有罪过的。听到别人的批评意见要仔细反省自己,有错就改正,无错就当作是别人给自己的劝告。

(3)、译: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知识是无限的。

(4)、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5)、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天下兴亡,不是指一家一姓王朝的兴亡,而是指广大的中国人民生存和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

(6)、出自《日知录·卷九》。(译文)英明的君主求贤才时很辛苦,但用人时就很轻松了。

(7)、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10)、句意:学习时不要在渊博浩瀚的知识面前面感到自卑,也不能因为学到一点点知识就骄傲自满。

(11)、(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12)、译: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13)、译:学习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就像逆水行驶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后退。

声明: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链接:/juzi/3014.html